講道

Font size: +

受傷的木偶人:麻木不仁、廉價傷痕

列王記上 18:19-21

A. 前言

從列王記上12章開始,所羅門的帝國分裂成南北兩國:南國稱為猶大,北國稱為以色列。北國的第一任君王耶羅波安是在神的計劃下做王,他在政治和軍事層面與南國做切割,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故意地背棄耶和華的律法、以政治手段讓全國的百姓敬拜偶像。耶羅波安死後,他的兒子拿答即位,但拿答登基兩年就遭到殺害;一個叫巴沙的人背叛拿答,不但把他殺了,並且在登基後、還把耶羅波安整個家族滅門;耶羅波安王朝終結、巴沙王朝開始。巴沙登基後,不改拜偶像的邪惡,於是他的兒子登基後也遭人殺害,巴沙王朝、以致於巴沙全家都滅於一個叫心利的人手裡。心利做王7天就被推翻,經過複雜的事件後,一個叫暗利的人做了北國的王,他也不改拜偶像的邪惡。

暗利王朝不像前幾個北國的王朝、掌權時間那麼短,這個王朝不但掌權時間比較久,並且對南北兩國各自的國家走向、與南北國的彼此關係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列王記的作者花了巨大的篇幅來描寫這個王朝。

從上週開始的列王記上17章,我們看到了先知以利亞的登場,以利亞就是在暗利王朝開始之後,領受耶和華神的旨意、承擔先知的職分。以利亞和列王記中其他先知的出現,正是因為時代的黑暗,因為神所揀選的民族和君王不遵守他們與神之間的約和神的律法,所以神適時地藉由先知、參與在以色列的歷史中、發出警告;不但體現了神對背約、對拜偶像和罪惡的憎惡,也體現了神因著約、不立刻降下審判的憐憫。

以利亞的故事就是這樣。暗利王朝從一開始就模仿北國的開國君王耶羅波安的方法統治國家,繼續推崇整個北國拜偶像的風氣。因為暗利王朝的悖逆、不遵守律法和與神的約,神就藉著先知以利亞發出預言,天必不下雨、直到以利亞向神禱告為止。之後,以利亞就藏匿起來,他先是藏在基立溪附近,後來藏到西頓一個寡婦家中。而天也真的不降雨了,到了第三年,神對藏身西頓的以利亞說話,他要再度藉著先知以利亞去做一些事情,因此藉著這場乾旱和降雨呼籲君王和民眾迴轉。

B. 故事

先知以利亞發出不降雨的預言之後三年,神對以利亞發出命令,讓他去見暗利王朝的第二任君王亞哈,以致於可以降雨在地上、以此緩解北國因乾旱而引發的大飢荒。

18:1中,神的話表達得很明白,這不是一次單純的乾旱和降雨,不降雨、乾旱和大饑荒都是因為北國暗利王朝的君王和百姓不守約、不遵守神律法的原因。降雨的雨這個字體現了這一點,這個字並非希伯來文一般形容雨的字。一般希伯來文形容雨水,都是交替使用Geshem / Moreh / Malkosh這三個字,但是在列王記18:1耶和華神對以利亞命令中的這個字Matar卻不太一樣。『Matar』這個字在列王記出現4次,除了我們看到的18:1這次,另外有兩次出現在所羅門獻殿、與神立約的禱告,另外一次出現在前文17:1,神藉著以利亞傳達的預言。可以說,希伯來文Matar這個表達『雨水』的字,在列王記中不是單單指向雨水,而是指向『在神的約中,神賜福而降下的雨水』。順服在神的約中,神就以雨水來賜福地土;相反,如果背棄了與神的約、不遵守神的律法,那麼神在雨水的層面就可以不再降下恩典,正如申命記律法中所說的一樣。

暗利王朝的亞哈就是一個背約、違反律法的君王。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他的父親暗利仍然延續拜偶像的風氣,亞哈不但沒有在敬拜假神的事情上悔改,反而與西頓王聯姻、娶了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同時引進了西頓的假神、掌管雨水和豐收的巴力;而耶洗別嫁入北國後,也馬不停蹄地安置自己的勢力,她帶來大量敬拜巴力的先知,用政治手段、在宗教系統的最高層植入自己的心腹之人,以此影響全國的風氣和百姓的意識形態,並且同時迫害耶和華的先知。於是神才藉著先知停止了降雨,並且期望藉著先知、用乾旱、飢荒和再度降下雨水,呼籲王和百姓迴轉向他、回歸神的律法、重新進入與神的約。神的心意是憐憫和忍耐、他想要呼籲亞哈與百姓們迴轉,可惜亞哈王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迴轉。

由於三年不下雨,北國全國都在乾旱和飢荒之中,亞哈王的心裡特別焦急。於是他招來了自己的宮廷總管俄巴底表達自己內心的焦急。『你看看現在這個情況,已經好久沒有下雨了,咱們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和飢荒,人民餓死還在其次啊,但是我的御馬圈裡的這些騾馬飢渴至死可不是鬧著玩的。咱們倆人各率一批人馬,在咱們國家裡面去找青草,一定要讓我這些小寵物吃飽。』

亞哈王知道飢荒的情況,但他不管民眾疾苦,反正自己有吃有喝,他唯一顧念的是自己精心養成的騾馬。於是列王記的作者為了突出亞哈只顧自己的這種心態的時候,對比了他對自己騾馬的感情、更勝於活生生的人。就算他從西頓娶來耶洗別大肆誅殺耶和華神的先知,亞哈王也沒有什麼反應;但是飢荒之中,讓自己的騾馬餓死,對他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亞哈王不但不顧國家和百姓,他對自己的感覺也比較良好。直到後來,以利亞到亞哈面前的時候,亞哈王知道自己背棄與神的約、知道自己敬拜偶像、知道自己引進了西頓神明巴力、知道妻子耶洗別在屠殺耶和華神的先知、知道以利亞以耶和華的名義預言雨水斷絕,就是他知道這些的情況下,他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搞的你?你怎麼搞得我們北國遭受這樣的災禍呢?』以利亞直接反駁說:『不是我弄的,我只是一個傳遞耶和華神話語的人;真正的毛病在你這,是你父親、你的全家和你離棄耶和華神的約和誡命,並且讓舉國上下陷入敬拜巴力的罪;你破壞與神的約,才引發乾旱無雨。現在你要派人把百姓招來,另外招聚你們國家現在的宗教高層人士、那些影響全國宗教風氣的巴力先知和亞舍拉的先知,大家一起到迦密山上。』

亞哈王琢磨了一下,目前也沒有辦法;於是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亞哈王決定先聽先知以利亞的話,打算看看情況有沒有改善。改善的話呢,皆大歡喜;沒有改善呢,到時候把以利亞殺害、或者推下山去,也就是了。於是下令,讓百姓和敬拜假神的先知都到迦密山聚集。

放下亞哈王不講,我們再說說以利亞。以利亞對亞哈王提出的要求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可以說他是非常有計劃地在達成神的目的。迦密山位於以色列西北部地區、比較靠近地中海,它不是一個小小的山丘,而是一片海拔500米高、綿延40公里長的山巒。由於它的長度,就成了西頓和北國之間的天然屏障,站在其上往北看就是西頓、往南和東看就是北國、往西看就是地中海;而由於它的高度,迦密山就成了引進巴力進入北國之後、敬拜巴力的聖地。所以以利亞選擇這個地點,在意義上、在視野上都是比較謹慎的。他要在君王和百姓面前,在兩國的交界之處、敬拜巴力的聖地,藉著耶和華的名字、挑戰從迦密山那邊進入北國的巴力和巴力先知。

這一場對戰並不是單純地挑戰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而是一場在君王和百姓面前、對耶和華神的證明。所以當百姓都到了迦密山之後,以利亞先對這一場對戰的目的進行了解讀、並且呼籲民眾依據對戰的結果做出選擇。以利亞評論民眾時使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句子,中文和合本翻譯成『心持兩意』、也就是心裡面懷有兩個想法;原文『Poschim Al Shtei HaSipim』表達『兩條腿跳來跳去』、也就是一下子依靠左腿承受體重、一下子依靠右腿承受體重,形容民眾又跟隨耶和華神、又跟隨巴力假神。以利亞說:『你們把假神巴力與耶和華神並列,一會兒拜巴力、一會兒拜耶和華神,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你們拜神的重點不是要選真的那位神去拜嗎?不是比誰拜的神明多啊!如果耶和華是真的那位,你們就應該單單拜耶和華神、遵守與他的約和他的律法啊!如果巴力是真的那位,你們應該單單拜巴力啊!你們兩個都拜,就如同雙腿跳來跳去、就如同兩個不同的思想間跳來跳去。眾位今天就做一個選擇,到底要敬拜誰!』

百姓的態度十分曖昧,他們聽了以利亞的呼籲、但並不願意放棄多神的崇拜,希望靠著多敬拜一些神明,希望為人生打上多重保險。以利亞大概知道單憑嘴呼籲的話,不會促成民眾作出決定,於是宣布了事先準備好的對戰計劃:『既然大家默不作聲、不做決定,那麼我和那些先知們幫助大家做決定!既然西頓的巴力是掌管雨水和豐收的,那麼他應該可以體現自己的能力、回應人們對他的敬拜吧!讓巴力的先知們預備好祭物和柴火,如果巴力從天降火,就代表他有能力、是真的神。而我呢,我不相信巴力是真的神,我相信只有耶和華神是真神,我也預備祭物和柴火,如果耶和華神從天降火、顯明自己,那麼就證明耶和華神有能力、是真的神。巴力先知人多也沒問題,他們先挑選祭物也沒關係,他們可以先來證明。』民眾馬上都興奮起來了,於是齊聲說『太好了!』

巴力的先知也毫不示弱,在以利亞的邀請下先行選擇了一隻牛犢、先行開始祈求巴力降火。牛犢和柴火安排好,巴力先知開始呼求;以利亞和百姓們在一旁觀看。本來信心滿滿的巴力先知從早晨開始就呼求巴力之名,沒想到到了中午、都沒有火降下來。以利亞在旁邊一看沒有結果,於是就揶揄巴力的先知們:『是不是巴力正忙呢?還是他睡著了?是不是你們聲音太小啊?』巴力先知一氣之下,開始用刀槍自己割自己的肉體、讓自己流血,用他們相信的複雜宗教儀式取悅巴力,可是許久之後,還是沒有結果。

以利亞看時機到了,於是大聲呼籲百姓靠近。百姓的態度已經明顯改變,他們一方面看到巴力和巴力的先知沒有作為,另一方面想要看看以利亞和他所代表的耶和華神到底能不能證明自己。以利亞不忙著呼求耶和華神降火,免得與巴力先知的儀式時間過於緊湊,讓民眾誤會有可能是巴力降火。

因為巴力崇拜的興盛,耶和華神的祭壇都被毀壞,所以以利亞先重新建造耶和華的祭壇,並且立了十二塊石頭代表最初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向民眾表達他們的民族本來就是源於耶和華神、並且彼此聯合。除此之外,他呼籲民眾共同參與呼求耶和華神降雨,他讓民眾在祭物和柴火上三次倒水,證明不是祭物自己燃燒、也不是一般人間的火可以點著。民眾們完全了解了巴力的無能,一個個全心回應著以利亞的呼籲,就算乾旱缺水、也聽從以利亞的命令、把珍貴的水源倒在祭物上。

以利亞看時間差不多了,於是大聲祈求耶和華神顯明自己、以此讓民眾能夠迴轉、重新進入與神的約、迴轉遵守神的律法。於是一時間耶和華神降下火來,將濕透的祭物和柴火盡數點燃,連祭壇旁邊的水都燒乾了。民眾一看,耶和華神這麼快速且明顯地顯明了自己,事實放在眼前、不必再猶豫,於是全都俯伏在地上承認耶和華神才是真神。以利亞於是同百姓一起捉拿巴力先知,並且帶到基順河邊殺死。

迦密山一戰,巴力與巴力先知全軍覆沒;藉著耶和華神的名行事的以利亞大獲全勝,引發百姓們迴轉向神。既然北國百姓迴轉、重新進入神的約、離棄了對巴力的崇拜,耶和華神也預備好在他的約中,重新藉著雨水賜福北國。現在以利亞準備再度面對亞哈,想要以降雨呼籲亞哈迴轉。亞哈對以利亞的態度明顯也已經改善,他聽了以利亞的話、上山觀看降雨。以利亞屈身禱告耶和華神,僕人前後七次前往觀看,到了第七次、地中海上飄來一片雲,霎時間雨如傾盆。呈現在亞哈王面前的,是掌管全地的耶和華神藉著他的僕人降雨,而不是西頓引進的、掌管雨水和豐收的巴力做工。亞哈王在雨中駕車下山,沉吟不語;以利亞因迦密山得勝、又成功引發降雨而沉浸在喜悅之中,在奔跑回城的過程中,他一路為王開路、並且深深地盼望著看到降雨的亞哈王能夠摒棄巴力崇拜、悔改向耶和華神。可惜事與願違,亞哈王不但沒有悔意、反而將殺戮巴力先知的事情添油加醋地告知皇后耶洗別,才引得耶洗別追殺先知,以利亞要曠野求死。

C. 思考:我們到底像誰 - 以利亞、百姓、亞哈王、巴力先知

我們今天的故事告一段落,但這段故事可以讓我們思想什麼呢?

在列王記的這段故事中,以利亞的出場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耶和華神要藉著自己的僕人,讓北國的王亞哈和百姓們離開假神巴力的崇拜。雖然我們看到在故事中大顯神威的角色是以利亞 - 他祈求降火、又祈求降雨,但是事實上我們知道,這是耶和華神與敬拜巴力的宗教系統的對抗,實際上也就是耶和華神與假神的對抗。這場對抗,從古代以色列一直持續今日,神在這場持續對抗中使用他各個時代的僕人、呼籲人們離棄拜偶像的意識形態、重新回到他的懷抱中。

問題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場戰鬥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當然首先我們一般會馬上把自己跟以利亞聯繫起來。以利亞一片丹心、勇敢地面對王,指責王離棄了與神的約,他面對眾多巴力先知臨危不亂、心思縝密地策劃了一場顯明耶和華能力的事件。他不顧王的邪惡和百姓的麻木,盡力用各種方式呼籲人們迴轉向神。在眾位的人生中,當然會有這樣的高光時刻,在那個時間點的我們,放棄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謙卑又熱心地事奉這位獨一的真神,並且在神的恩典和帶領下,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我們看到人們因著我們的服事歸向神,心裡面也很喜樂。

但人生起起伏伏,人生的角色也在不斷變換;就算是真的以利亞也會在下一章經文中萬念俱灰、軟弱尋死。除了相似於以利亞高光時刻的時段,我們更多的時候很像這一章中的百姓。百姓們同時敬拜耶和華神與巴力,並且面對先知的呼籲無動於衷。很多時候,我們在敬拜神的同時、內心卻同時崇尚世界的意識形態,教會和世界如同我們的左右腳,我們兩邊討好。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我們的依靠、我們的敬拜交替地往來於神和這世界的趨勢之間;於是我們會霸凌他人、壓榨他人、欺騙他人、以邪惡待他人,因為我們認可並隨從世界的風俗。就算是這樣,神也照樣藉著各樣的方式、尤其是他的話語和他的聖靈來呼籲我們迴轉,但我們大多麻木不仁、一言不答。

除了相似於以利亞高光時刻的時段,我們更多的時候很像這一章中的亞哈王。亞哈王為了政治利益而與西頓王的女兒聯姻,因此在北國引進巴力的崇拜,王后耶洗別安設巴力先知、屠殺耶和華的先知,引發三年無雨、遍地飢荒;亞哈王知道這一切,卻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無心顧及他人疾苦。很多時候,我們活在神的憎惡中,卻仍然不改惡念惡行,只要得到和滿足、而從不認為這樣的得到和滿足存在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不顧神的想法、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也不顧我們帶給他人的傷害。就算是這樣,神也照樣藉著各樣的方式、尤其是他的話語和他的聖靈來呼籲我們迴轉,但我們大多執迷不悟。

除了相似於以利亞高光時刻的時段,我們更多的時候很像這一章中的巴力先知們。巴力先知們一心追求假神巴力的庇護,就算假神巴力什麼都不能做,他們仍然情願傷害自己、不停祈求,彷彿只要再多獻上一點,就會有想要的結果了;然而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沒有結果、甚至只有惡果,並且傷痕滿身。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跟隨一種潮流、一個理念、為了得到一種事物、一個地位,我們全情投入、傷害自己也在所不惜,縱然惡果纏身、我們也奮不顧身。我們的偶像 - 無論是實體的神像、還是無形的事物、潮流、意識形態 - 都只會靜靜地看著我們獻上廉價的傷痕,而獻上之後,我們繼續如同被操控的木偶人,繼續進行著之後一輪一輪的自殘。就算是這樣,神也照樣藉著各樣的方式、尤其是他的話語和他的聖靈來呼籲我們迴轉,但我們大多充耳不聞。

以利亞的高光時刻,和百姓們、亞哈王、巴力先知的在黑暗中、自己沒有察覺的醜態時刻,集合地體現在我們身上、體現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無可否認、也無需否認。我們都有熱心事奉神和人的一面,但也的確都有跟隨世界、把自己獻於不同的邪惡意識形態、只顧自己、罔顧他人、不願迴轉、不願承認的時刻,但神並非棄我們不顧,他總是用各樣的方法來到我們身邊、也用各樣的方式呼籲我們回到他那裡去,他期望我們能從惡行與惡念中、期望我們在偶像和世界的捆綁中,看到他、迴轉到他的身邊。

讓我們在陶醉於自己相似於以利亞的時候,能夠也同時安然地接受,自己很可能在更多層面,與在黑暗中卻不自知的百姓、亞哈王和巴力先知一樣,並且在接受這個事實之後,藉著神的話和他的聖靈,反省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