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平安!我今天要分享的題目是《基督徒當回應神的憐憫》,經文是在羅馬書12:1-21節,我們先一同來禱告、
保羅在羅馬書的第9-11章當中,他提到了羅馬教會中的猶太人與外邦人都一同蒙受了神的憐憫,在羅馬書11:30-32節保羅說,外邦人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著猶太人的不順服,外邦人倒是蒙了憐恤,接著他說,這樣猶太人也是不順服,叫猶太人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卹眾人。進入到第12章,也就是今天我們要看的這一段經文,保羅就開始勸勉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要對神的憐憫作出回應。在整個第12章當中,保羅勸勉他們要從三個方面來回應。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方面的回應。
羅馬書12:1-2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看到12:1節一開始,保羅說【所以】,表明說這是對他前面論述的一個總結,同時也表明接下來他所勸勉的依據就是根據他對之前的總結(11:30-32)。所以保羅說,他是以神的慈悲勸勉他們,也就是以神的憐憫勸他們。那羅馬教會的基督徒們對這樣的勸勉當要應出什麼樣的回應呢?經文告訴我們說,這個回應就是【將身體獻上當作祭物。】這樣看來,神的憐憫就是羅馬教會的基督徒們能夠並且應當將身體獻上的根據和動機;而將身體獻上則是羅馬教會中的基督徒對神的憐憫的回應。從舊約當中給我們看到,每當以色列人來到神的面前獻祭的時候他們都會帶上祭物。那我要問弟兄姐妹,當這個祭物被獻上之後,這個祭物是屬於誰的?是屬於神的!因為祭物一但被獻上之後,便不再被獻祭者所擁有。那保羅在這裏說,將身體獻上當作祭物,也就是將自己當作祭物獻給神。那我請問弟兄姐妹,這個獻上之後是屬於誰啊?是屬於神的!也就是說,當他們將自己獻給神之後,他們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神。請我們要留意的是,這裏的獻上指的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一同的獻上。而且獻上的這個舉動表明,律法的時代已經結束,他們如今不再是以獻上某一種的動物作為祭物,乃是將自己全然獻給神作為祭物。接著保羅就用了三個詞來描述這個祭物的特點。首先,這個祭物是【活】的。從舊約的獻祭來看,每當祭物被獻上的時候,祭物都要被殺流血,從活變為死。【活的祭】是指這祭物在被獻的過程中沒有死去,而是繼續活著,繼續有祭物的效能,直到被獻上的人死去為止。而且根據第二節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祭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心意更新】。其次,這個祭物是【聖潔的】。說明是要被分別出來的,在這裏包含了有倫理意義上的聖潔,這也是基本的性質。最後,這個祭物是【神所喜悅的】。這也就表明說,當基督徒將自己的身體當作祭物獻給神的時候,這是神所喜悅的。經文接著告訴我們說,【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照著原文來看,我們可以將這句經文翻譯為【這是你們理性的敬拜】,什麼是理性的敬拜?結合第二節的【心意更新】來看,我們可以說【理性的敬拜】就是,一個有理性而且心意被聖靈更新的人所獻上的敬拜。這個敬拜是對1:18-32節提到的沒有理性敬拜的一個正面積極的回應。羅馬書1:18-32節告訴我們,按神形象受造的人不但不敬拜神,反而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他們羞辱自己的身體,拒絕承認神。但是,一個理性敬拜神的人,卻是完全的相反。他們知道神向他們所施的憐憫,他們對此的回應就是將整個身體獻上為祭物,這個祭物是活的、聖潔的、神所喜悅的作為他們理性的敬拜,回報神。這種敬拜最大的不同就是藉著被聖靈更新的心思。
接著保羅在第二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也就是不要讓這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影響你和塑造你。怎麼樣才能不讓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影響自己呢?經文告訴我們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今天當我們談到心已更新而變化的時候,我們認為那是靠著我們自己的努力,或是自己的思考、頓悟,但其實都不是!保羅在這裏所說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指的是聖靈的工作。在哥林多前書2:16節,保羅說,【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照著這一節經文的上文來看,【有基督的心】等同于【有神的靈】,這也與林前7:40節【有神的靈】是同樣的意思,所以指向的都是聖靈。在提多書3:5節保羅專門將“更新”原文直譯是“使成為新的”歸屬於聖靈的工作。而後面的【變化】在林後3:18節也出現一次,在那裏,保羅說是聖靈【改變】我們,使我們像神。所以,心意更新而變化,完全是聖靈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心意更新】代表了一個與這個世代完全相對立的一個方面的存在(8:1-30),與那些活在肉體裏,不能得神的喜悅、屬這個世代的人完全相反。而【變化】則指的是由內而外的改變;這個改變的動力是來自於聖靈,就是聖靈使基督徒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事物。而最終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使基督徒可以辨明什麼是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以至于基督徒可以照著去行。那請我們要留意的是,這個改變不是讓你一下子就煥然一新的,它是一個不斷被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你信主開始之後直到你安息主懷。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瞭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基督徒不是一個提線的木偶,他不是說只要拉一下那條線,基督徒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基督徒要有意志願意被聖靈改變,並且最終采取與這志願相符的態度和行為,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要順著聖靈而行。所以,最終在基督徒的行為方面會反映映出他們心思意念的改變。
弟兄姐妹們,今天我們是否願意回應神在我們身上所施的憐憫呢?我們是否願意將我們自己獻給神,順服聖靈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從而不讓這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影響我們呢?
在這一段中,保羅說明瞭心意更新而變化如何體現在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身上。他用身體來說明恩賜的不同功用,體現了恩賜的多元,但同時也說明瞭身體的合一。那我們要來思想一下,保羅為什麼要在這裏提出合一呢?我們都知道羅馬教會裏面的基督徒是有兩類人組成,一類人信耶穌的猶太人,一類是信耶穌的外邦人。根據使徒行傳18:1-2節我們可以知道,在革老丟作羅馬皇帝期間,他曾下令驅逐在羅馬的猶太人,讓他們都離開羅馬,這個時間是在主後的第49年。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面,羅馬教會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羅馬教會裏面的猶太人基督徒也要離開羅馬。當這些猶太人的基督徒離開之後,羅馬的教會就變成了完全有外邦基督徒所組成。當然,教會裏面的領袖、同工也全部都是外邦人。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主後第54年,從主後的第54年開始,猶太人就慢慢的得以回到羅馬。當猶太人的基督徒再次回到羅馬教會的時候,問題就產生了,他們在律法,文化飲食等方面產生了論斷,不接納。這也就是為什麼保羅在這裏用身體的功用來說明要合一。第三節說,【我憑著所賜給我的恩對你們個人說,不要看自己過于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在這裏保羅說出了合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要看自己過于所當看的。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正確的評估自己。那麼如何正確的評估自己呢?保羅說,是要照著神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當我們在理解這句經文的時候,我們要與第四節一起來看,在原文中,第四節的前面有一個因為,這就說明,4-5節身體的類比與6-8節的應用都是為瞭解釋這裏的【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那麼結合下文的肢體有不同的用處(v4)與恩賜的不同(v6)來看,這一句經文的重點在於使基督徒彼此有別的東西,就是各人所得的恩賜不同。因此,神所分給各人的就是各人所得的一份,不是在量度多少或大小的意思上,而是指各人所得的、特有的那一份信心。這就是說,神把恩賜給了基督徒,同時也賜給他運用這恩賜的信心,基督徒要藉著這信心,並在這信心所定的範圍之內,運用他的恩賜。【分給】的意思不是說神把不同程度或分量的信心給基督徒,而是指神把與每一項恩賜相對應的,運用這個恩賜的信心同時賜給了基督徒,由於恩賜有所不同,與恩賜相對應的【信心】就是不一樣的。所以,正確的評估自己,就是要按照神所分給各人的、與不同的恩賜相對應的【信心】冷靜地,客觀地,正確地來衡量自己,評估自己的恩賜,以整體教會得益處為首。基督徒若是能夠這樣做,就不會自視過高,反而能與其他的基督徒一同和諧地彼此配搭事奉,就像是一個肢體一樣。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合一的話,我們就會明白,【合一】不是今天我們每一位都是一樣的,【合一】反而是多元的,但因著恩賜的不同,我們能正確的用不同恩賜的信心,彼此配搭服事,在同一個肢體裏,所以這與我們今天華人教會所倡導的合一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4-5節說,【因為,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的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保羅用身體的功用來說明,從而將這個類比應用在羅馬教會當中。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由于他們都是在基督裏,他們一同形成了基督的身體,那麼這當中的每一位都是身體的不同部分,他們互相依賴,彼此需要,有責任彼此合一配搭事奉。
接著在第6-8節,保羅就舉例來說明第5節,描述服事教會七項不同的恩賜,前四項主要是反映出基督徒團體聚在一起的敬拜,後面三項則是挑選了信徒團體中不同關懷者的角色,重點則是在於運用恩賜時的態度。前面四項保羅提到說,【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在第一項中提到的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我們在之前已經解釋過,也就是說預言的人應當照著那獲賜預言恩賜的信心說預言。這裏的說預言基本上就是傳遞(宣講)所領受的,與我們今天的講道是一樣的。事實上在這每一項的恩賜上面,有這樣恩賜的人都要照著不同恩賜的信心來服事。所以經文後面提到的,執事,教導,勸化,施捨,治理,憐憫人也都要照著這些恩賜的信心來服事,同時也給我們看到,在憑著不同恩賜的信心服事的時候,也要有相對應的服事態度,我們看到這裏提到的有,專一,誠實,殷勤與甘心。
弟兄姐妹們,今天神的恩典臨到我們,他又把不同的恩賜與不同恩賜的信心賜給我們,我們要憑著這信心正確的評估我們自己,從而我們才能在一個肢體裏面合一的服事。我盼望在我們當中還沒有參與服事的弟兄姐妹們能夠明白,今天在你的身上也有神所賜的恩賜,我鼓勵你就憑著信心來服事吧。
保羅在這一段展開了以愛為首的勸勉,一直到13:10節才結束。他告訴羅馬教會的基督徒們,要在生活中展現美德。9-16節他首先談論到的就是信徒與信徒之間。我要提醒弟兄姐妹的是,今天當我們在談論到愛的時候,這個愛最終一定是要具體到人的。你知道今天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愛抽象的人,不愛具體的人,因為抽象的人是美好的,是存在于理念當中的,你越是愛抽象的人,你越是感到抽象人的美好,從而你就會越是看到身邊具體人的缺點、可惡和不可愛。想必我們弟兄姐妹在聊天的時候都有聽到類似這樣的聊天內容,【人家的先生怎麼那麼好,人家的太太怎麼那麼賢惠,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聽話,那個教會的牧師怎麼那麼好,那個教會的弟兄姐妹怎麼那麼有愛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先生,自己的太太,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會的牧者與弟兄姐妹,總會覺得不可愛,愛不下去,常常會覺得失望。其實無論是人家的先生、太太或孩子,或是別的教會的牧師與弟兄姐妹,對于你來說都是抽象的,所以你覺得他們都是好的,但是自己身邊的人對于你來說卻是具體的,你常常看到的是缺點與不可愛。這也是現代的人越來越孤獨的原因之一,你可以跟遠距離之外的人暢所欲言,但是和身邊的人你卻無話可說。盧梭寫了一本書叫《論人類的不平等起源》,他在書中說到,【他一想到這個世界上有受苦的人他就會流淚。】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博愛,有憐憫心的人,他卻將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部都送去了孤兒院。當他晚年的時候,他寫了一本書叫《懺悔錄》,【他說我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們送到孤兒院,因為我忙著愛人類,我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人類,我要愛他們呀!】你看到這就是愛抽象的人不愛具體人的特點。今天在教會中我們要以此為驚醒,真正的愛是要投入時間在彼此身上的,是一定依附在一個一個具體的人身上,真正的愛是愛一個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你看主耶穌在傳道的時候,他就是愛一個一個具體的人。
保羅在談論到彼此與彼此之間的愛的時候,他特別提到了這個愛是有兩個特點,一點要有實際的對象,並且要有行動,一點是要有同理心。保羅在一開始就說【愛人不可虛假】什麼是虛假的愛?虛假的愛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口裏一直說愛,但是卻沒有實際行動。真實的愛所引發的就是後續的行動。在雅各書2:14-17節談論到了信心與行為。那一段的經文告訴我們說,【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了?如果他看到自己的弟兄和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說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的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我把這段經文中提到的信心改為愛心,如果我們說愛人,但是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弟兄姐妹有真實需要的時候我們卻對他們說,我們為你禱告,求主幫助你!我告訴你弟兄姐妹,這是裹著宗教外衣虛假的愛。如果你對他是真實的愛,你就會補足他的需要。我們來看一下第10節【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這是談到了真實的弟兄之愛是要在彼此之間打破傳統階級。在羅馬人的社會中,一個人想要得到他人的尊敬,和這個人的身分、地位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羅馬的基督徒當中,一些人比別人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影響力、更多的財富,那麼自然就會在教會的內部得到更多的尊敬。保羅要求羅馬教會的基督徒在弟兄之愛一事上彼此相親,並且他把此事直接連於尊敬一事上,從而說明瞭尊敬的根據不是地位,影響力或財富,而是【弟兄之愛】。所以,通常我們認為的,身分較低的尊敬身分較高的,這是教會以外所預期的事,但在教會裏面,信徒與信徒之間要將這種情況扭轉過來,身分較高的也要敬重身分較低的,而且前者所給予後者的敬重,應多過給自己的。
第11-12節則是說到,在基督徒的整個生活和事奉上,不要懶散拖延,要有一個積極熱切的心,保持靈裏的炙熱。在盼望中要有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而且還要恆切的禱告。V13節則是繼續的提到,在聖徒有需要的時候,要分擔。不僅可以解決他們實際的需要,更是彼此相愛的具體表現。V14接說【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我想問一下弟兄姐妹,當你在遇到逼迫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保羅在這裏對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說,在面對逼迫的時候
不僅是要忍受逼迫,甚至不僅是禁止舌頭不咒詛逼迫他們的人,而是對逼迫者懷著善意並要以口頭的祝福表達這個善意。在我看來,這個勸勉的實踐難度相比于前面的是非常高的,因為逼迫本身已經讓受逼迫者遭受到了不公平甚至惡毒的對待,他們自然的反應就是懷恨在心,以及做出相對應的回擊。但是我要提醒弟兄姐妹的是,今天當我們在面對這些勸勉的時候,我們看的不是一部法典,或是一條條的誡命,我們不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遵守這些勸勉的內容,如果是要遵守的話,我們就又回到了那個遵守律法的時代,我們根本也就守不住,因為很多的方面已經超越了人性的範圍。今天我們看的是神的話語,聖靈會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讓我們在明白了神的旨意之後,可以照著神的旨意而行。
V15-V16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還記得在進入這一段的時候,我提到說保羅以愛為首勸勉的兩個特點嗎?一個是要有實際的對象,並且要有行動,另外一點就是要有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你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理解,他人正在經歷的,以及認同那個經歷所帶給他們的喜樂,憂傷甚至是恐懼。今天很多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的愛會出問題,弟兄姐妹你們知道這個問題出在哪裏嗎?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心,或是我們的同理心不夠。當我們沒有同理心的時候,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他人所經歷的,把自己認為是對他人好的愛的行動給對方。我們只有帶著有同理心的愛在彼此之間的時候,我們才能以對方的好處為前提,與喜樂的人一同分享他們的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分享他們的憂傷。我們才不會以一種自滿自足的態度忽略他人的感受,我們會與那些處在低谷,情況不好的人站在一起。
接著保羅在 V17-V21節的在這段論中則是談到了,信徒在生活中與其他人之間的相處。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一段的經文。很明顯這一段是信徒與非信徒之間的關係,而且根據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這些非信徒還是信徒相敵對的。保羅勸勉的原則是,【以愛待人,勿報復,要以善勝惡。】根據當時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當信耶穌的猶太人離開羅馬,外邦人的基督徒成為了羅馬教會的多數,這會使羅馬的基督教在社會上與猶太人分開,從而使他們在社會的層面上更容易遭受到敵對,在政治上易受攻擊,被教外人士藐視及懷疑,而且這樣的情況會越演愈烈。保羅說【不要以惡報惡】因為以惡報惡等於為惡所勝(21a),反而對於那些在道德意義上是好的、高尚的、可稱讚的事要去做。而且【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就你的一方而論,這事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的程度,你要盡力的與眾人和睦。但是這個和睦也要取決於對方,經文說【眾人】,也就是說,這個和睦是需要彼此雙方才能共同完成的。如果我們這一方一直存著願意與他人和睦的心,但是對方卻一直采取不願和睦,一直敵對的態度和行動,那麼這就超過了我們這一方的能力範圍。這樣的話,和睦相處也就無法實現,這個責任也就落在了對方的一側。但是我們這一行的態度還是不變,還是保持願意與對方和睦的態度。
接著保羅說,在面對仇敵的時候【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不要復仇的原因是因為復仇完全是神的特權。所以,人試圖為自己復仇等於試圖篡奪神的權力。人應當站在一旁,讓神施行報復。那麼難道基督徒什麼都不做嗎?保羅說【你的仇敵若是餓了,就給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在仇敵的面前,基督徒不是不反抗或一直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況之下,基督徒要用自己的武器主動的出擊,這個武器不是與仇敵同樣的手段,這個武器是【愛】,當基督徒用【愛】來回應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使仇敵與基督相遇的媒介,這相遇可能至終會導致仇敵的悔改。
弟兄姐妹們,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回應神在我們身上的憐憫吧,讓我們一同把我們自己獻上為祭物,讓我們藉著不同的恩賜合一的服事,讓我們透過生活在彼此的身上展現美德。我深信,這是神所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