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

Font size: +

傳統與真理的碰撞

弟兄姐妹平安!我今天要分享的題目是《傳統與真理的碰撞》,我們先一起來禱告、、、、、

對於我們來說,碰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碰撞,車與車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車與人之間的等等。而每一次的碰撞也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兩輛車之間的碰撞可能會帶來雙方不同程度的折損,兩個人之間的碰撞可能會帶來爭吵與隔閡,如果是兩個正在尋求另一半的人發生碰撞,那可能會產生愛情的火花。那麼,傳統與真理的碰撞呢?你們覺得會發生甚麼?我們今天就透過剛才讀的這段經文從兩個方面來看。

傳統與真理的碰撞

一,顯出人的假冒為善(7:1-13)

7:1-2節告訴我們說【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裏聚集。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

這兩節的經文告訴了我們引起傳統與真理碰撞的根本原因,就是主耶穌的門徒中有人在吃飯的時候沒有洗手。今天我們在吃飯之前也會洗手,但那是出於個人衛生的原因。但是,當法利賽人和文士看到耶穌的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是從個人衛生的角度出發,他們乃是從宗教儀式的角度來看。在他們看來,耶穌的門徒在吃飯的時候沒有洗手,是不遵守宗教儀式,違反了古人的遺傳,那是被視為不潔淨的。 所以在法利賽人和文士看來,"潔淨 "是禮儀或崇拜上的區別,而不是實際個人衛生上的區別。

所以在第5節,當他們看到耶穌的時候他們就質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那麼什麼是古人的遺傳?馬可在第3節和第4節給我們提供了一點點的內容,經文告訴我們說【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所以,照著經文來看,古人的遺傳不僅僅是局限在這些洗手、洗浴、洗容器上,它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而這些則是他們歷世歷代都要遵守的。那這些古人的遺傳又是從哪里而來的呢?是從聖經來的嗎?照著舊約聖經來看,只有祭司在進入會幕之前必須洗手(出 30:19;40:12;利 22:1-6),還有一種是在接觸到身患漏症的人的時候需要洗衣服、洗澡或是身患漏症的人自己需要用水刷手(利 15:11)。所以顯然這裏體現出的不是《聖經》的實際規定,而是拉比的傳統發展。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說法,當摩西在西乃山領受妥拉的時候,他是領受了兩種的妥拉,一種是《成文妥拉》,也就是十條的誡命。一種是不成文的《口傳妥拉》。他們認為神知道《成文妥拉》裏的律法將無法實際的應用在猶太人結束曠野漂流後的生活,因為《成文妥拉》裏的教導並未涉及猶太人在城鎮鄉村定居,或是他們脫離了遊牧、轉為務農或是經商生活所要面對的狀況。所以,神用口傳的方法傳給摩西一種應用的妥拉,以後這些不成文的律法要用口傳的方式傳遞給每一代接棒的新領袖。針對《口傳妥拉》的看法,其實在傳統的猶太人中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自由派,一種是傳統派。自由派將《口傳妥拉》看作是《成文妥拉》的修正條款,以及從它所衍生出的案例法。傳統派則是將《口傳妥拉》看作是《成文妥拉》的延伸。但無論如何,這兩種的派別都認同,《口傳妥拉》絕不能抵觸《成文妥拉》。

然而,隨著猶太人在流亡時期與外邦文化接觸的增加,儀式清潔問題作為了保持猶太人純潔性以對抗外邦文化的一種方式。所以每日的清潔可以使得他們免受外邦人的玷污。法利賽人也是在那個時候所產生,所以【法利賽】的意思是:分別出來,分離開來。法利賽人是猶太教中對潔淨問題最嚴格的教派。

到了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認為只有《成文妥拉》才是權威的,但他們同時也接受不斷發展的口頭律法,他們認為口頭的律法同樣具有權威,所以在他們看來,遵守不成文的口傳傳統與遵守妥拉本身是一樣的重要。遵守口傳傳統顯示了法利賽人對妥拉的嚴肅態度。至少在理論上,口頭傳統旨在表達律法的意圖並將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古人的傳統」傾向於將重心從《妥拉》的目的轉移到越來越多的週邊事務上,這些事務則是模糊或是歪曲了原來律法的意思。所以,法利賽人和文士在第 5 節中指控耶穌的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顯然不是根據《成文妥拉》所提出來的,而是根據口頭傳統。

我們來看耶穌是如何來回應他們的指控。耶穌引用以賽亞書29:13節把以賽亞形容同時代百姓的情形,應用在對耶穌提出質問的人身上,耶穌稱他們為【假冒為善之人】。什麼是【假冒為善】?這個詞是引用了戲劇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在舞臺上扮演角色,也就是演員的角色。尤其是在希臘戲劇中,演員根據所扮演的角色戴著不同的面具。所以這個詞的意思是,一面在外部表達著崇高甚至高尚的情感但卻與內心真實的動機相違背。接著在經文中就體現出了假冒為善之人的特點:【嘴唇尊敬神,心卻遠離神】,你看到嘴唇的尊敬是在外的,是可以被人看見,被人聽見的,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注重敬拜神的外在表達形式,但是在他們的內心中卻是沒有真正的敬虔。第二個特點,【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我們講的更直白一點,他們是用純粹的人的傳統來取代神的真理,然後來教導他人。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他們是在偶像崇拜,最終所帶出來的一個結果就是他們敬拜神是徒勞的,是毫無意義的!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當我們來到神面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帶著面具在敬拜神?我們會不會一面的在向神表達著我們濃烈的情感,但那卻不是我們內心的真實動機?我們的心實則卻是遠離神的。我們會不會只注重外在的宗教禮儀,但內心卻沒有真實的敬虔?

接著在第8-9節,主耶穌就指控法利賽人和文士繼續離棄神的誡命,而堅持以人的傳統來取而代之。因此,口頭傳統被定義為:是故意用人為的傳統代替神的話語和旨意。也就是說用對律法的解釋取代了律法本身,實際上則是與律法的意圖完全的相反。從而也直截了當地拒絕了口頭傳統所擁有的權威性。

緊接著在10-13節,主耶穌就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他們是如何扭曲、廢棄神的誡命,遵守人的遺傳。我們來看一下10-13節,【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這是十誡中的第五誡「孝敬父母」。我們來看看他們在第11節是如何的來解釋,【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以後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我們看到神的誡命是要人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方法把神的誡命改掉,只要他們對父母說,本來要奉養你們的,我已經作了各耳板,那麼他們就可以不用再奉養父母。你看到他們用各耳板這個傳統,將神的誡命廢除。Corban這個詞是源自希伯來文,意思是【奉獻】,是將特定的財產、物品奉獻給神,但是一旦獻給神,是不能再被更改的。Corban 與延期捐款的概念有相同之處,就如同一個人在去世之前他立下遺囑說,等他過世之後他要將所有的財產捐給慈善機構或某一個機構,但在他沒有過世之前他仍保留對他所有財產的控制權,以及享有對財產的收益。就各耳板而言,一個人可以將物品奉獻給神,等他死後,他所奉獻的將會屬於聖殿所有,但是在這他沒有死亡之前他仍然保留了對這個奉獻的控制權。而也就是他的這個控制權剝奪了他的父母晚年本可以從財產中獲取的供養。所以有人就說,【一個人通過各耳板的方式把財產奉獻給神,並不是為了將它交給神,而是為了防止其他人擁有它。】然而在這裏面還有一個後續的動作,因為一旦財產被獻給神,祭司們就會阻止任何人將其從各耳板撤回。但是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這個各耳板是可以被取消的,前提是奉獻的這個人要向祭司交一部分的費用。我們看到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人又表達了自己對主的敬虔,又可以不用奉靠父母,這真是一舉兩得。但其實這就是傳統在實踐中廢除了神的誡命。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無論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還是華人教會,你會看到我們都在無形之間遵守著一些傳統,然後把這些傳統再教導出去。請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傳統的都不好,都沒有價值,傳統有它一定的價值,但是當傳統與真理相違背的時候,我們是要繼續遵守傳統廢棄真理呢?還是要毅然決然的放棄傳統,順服真理?

今天華人教會的大部分傳統說白了其實就是人的文化傳統,但是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文化不是真理,神的話語才是真理。當一個人信主之後,他有了新生命,但是他仍然保留了以往的性格與個性,當他加入教會時,事實上是將他的性格、個性以及所謂他的文化包袱都帶進了教會。這些都會在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華人教會正面與反面的傳統。我們來看一張圖(PPT),

 

華人的傳統:

家庭觀念的傳統:

正面:忠於自己的家庭,終於自己的本地教會

反面:對於其他家庭漠不關心,不了解基督身體的意義

個人權威:

正面:上層集權,有效管制,方向明確,目標一致。

反面:個人中心,個人威望,減低同工、會友的自發性,一旦個人離開,整個教會或機構都會受到虧損。

 

不安全感:

正面:對內團結,形成仇敵氣概的氣氛。

反面:排他,封閉,看別人的成就為自己的威脅。

今天當我們在面對這些傳統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甚麼呢?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的文化傳統與真理發生碰撞,我們要將從文化來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觀,服事觀等等與真理發生一次次的碰撞,而這每一次的碰撞其實都是我們在真理面前檢驗自己的一個良好機會,它會顯出我們內心的幽暗面,同時也是我們放棄那些與真理不符合的傳統,從而接受、順服以及照真理而行的時候!這是我們看的第一個方面。

傳統與真理的碰撞

二,顯出人的內心本質(7:14-23)

在14-23節這一段中,主耶穌對【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就會被視為是不潔淨的這個傳統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解釋。在第14-16節主耶穌先是對口頭傳統對律法的曲解提出了尖銳而緊急的呼籲。 他對著當時在場的眾人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不僅是要聽,而且還要明白聽到的內容。接著主耶穌再次的顛覆了他們的認知。他扭轉了污穢與不潔淨的流動方向。猶太人認為不洗手,不遵守古人的傳統,或是吃禁止的不潔淨的食物會污穢人,因此需要潔淨的沐浴(利17:15)。但是耶穌卻說其實不是這樣,是因為內在的污穢玷污了外在的事物。從負面的角度來說,從一個人的外面進去到一個人裏面的東西並不能夠污穢這個人,那請我們也要留意的是,主耶穌在這裏所要談論的是道德層面的,不是醫學層面的。一個人在道德上的污穢或是不潔淨,不會受到他吃甚麼,甚至是他的手有沒有按照潔淨禮儀來洗手所影響。從正面的角度來說,惟有從一個人的裏面出來的,才會污穢人。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在道德上之所以污穢,是因為他內心的思想,所以即使他在外表上遵守了潔淨的禮儀,這也是徒然的。所以,律法的基本目的,以及道德的基礎,是內在的純潔、動機和意圖,而不是外在的對儀式和傳統的遵守。

接著在18-19節,主耶穌詳細地論述剛才在上面所提出的負面的教導內容,一切從外面進入的東西,都不能污穢一個人的道德,原因是食物或是其他的事務不能進入這個人的內心,心是一個人的中心,比如意志中心,人格中心,不能進入這人的內心因此不會影響這個人的道德本質。食物僅僅是進入他的肚腹,那肚腹不是執行道德的工具,最終食物會在人的體內經過消化之後就會進入到茅廁裏。請我們留意19節最後的經文【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馬可在這裏理解主耶穌教導的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馬可在寫這本福音書時候,有關猶太人的食物和飲食條例規定對當時住在羅馬城的外邦基督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所以,馬可在這裏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一方面揭示了他對主耶穌在潔淨與不潔淨食物問題上立場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對當時的讀者有重大的意義。

接著在20-23節,主耶穌又詳細地解釋在之前從正面所提出的教導,他說【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裏面,就是從人心裏發出的是惡念】在這裏,這個【惡念】代表的是接下來所有的各種不好念頭的一個根源。也就是說,當惡念在一個人的內心中的時候,它會引導這個人的意志,進而產生邪惡的言語和行為。就如同這些法利賽人和文士所遵守和教導的各耳板傳統是一樣的,從他們的內心當中來看, 他們根本就沒有計畫和打算要去奉養自己的父母,只不過是假藉各耳板的傳統讓自己的這個行為更加的合理。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初發明這個傳統的人,他的內心也是邪惡的,也是敵對神的。(如果你有留意最近一些有關汽車新聞的話,你就會看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日本的五大汽車製造商紛紛的出來向自己的國民道歉,原因是他們在汽車碰撞測試中造假。我們都知道,汽車的碰撞測試在一輛車被批量生產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關乎著以後駕駛這類汽車人的生命安全。經過調查發現,由於開發速度快,一批又一批新車型的訂單不斷的來,再加上時間上的緊迫,在一線工作人員的人手不足,所以為了趕進度,最終在汽車碰撞測試的時候他們改了測試的數據,造假通過了碰撞測試。經過調查他們一共有147項的違規。)縱觀現在的社會,你會看到有碰瓷的,有偷竊的,有行騙的,有淫亂的等等,我們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行為,但是真正出問題的是人的內心。所以耶利米書17:9節也告訴我們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當惡念在一個人的內心中的時候,它會引導這個人的意志,進而產生邪惡的言語和行為。

在第22節我們看到,主耶穌一共列舉出了十二項的惡念。我們可以把這十二項的惡念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這些表達的是邪惡的行為,是注重在行為的層面。另外一類是詭詐、淫蕩、忌妒、謗讟、驕傲、狂妄,那這些詞都是單數,表達的是邪惡的態度。這些的惡念蘊藏在人的內心中,也就是說真正的污穢是從內心發出的,因為所有這些罪惡都來自人的內心,它才會使人變得不潔淨。

所以,這裏是更深一步的重申了第 15 節的結論,也給我們看到,傳統與真理與人的內心的本質問題。傳統只是注重形式與禮儀,它並沒有涉及人的內心,所以不能用它代表神的誡命與旨意。但真理是可以顯出人內心的真實本質。

弟兄姐妹們,今天你的心在神的面前又是如何的呢?今天很多的時候我們注重儀式,注重形式,注重外在,但是往往我們卻忽略了我們內心真實的動機與意圖。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我們會不會認為我的服事比別人的好,我的服事比別人的有果效,我的禱告比別人的更屬靈,我的行為比別人的好,我的愛心比別人的多。你看到我們的注意力都是關注在這些外在的結果,但是殊不知當我們沉浸在比別人的行為好,比別人更屬靈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動機與意圖。其實,如果今天我們在教會中內心常常有這樣的一種心態的話,我可以很直白的告訴弟兄姐妹,我們很多的時候是藉著服事取代了神的心意,藉著宗教禮儀取代了神的心意,藉著外在行為取代了神的心意。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甚麼?正如箴言4:23節告訴我們的【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我們應該要常常的靠著聖靈來檢試我們內心的動機與意圖,讓聖靈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一起來禱告、、、